施比受更為有福?

作者:茫白

最近重讀劉墉所著《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2》。這本書中包括十一個故事;每個故事之後附有相關的「你不可不知的人性」及「你不能沒有的諒解」。作者藉這些故事,幫助讀者看到人性的多方面、先瞭解人性的弱點、再學習必要的諒解,從而釐清自己要走的路。其中一篇「是誰惡作劇」特別引起我興趣,讓我反覆思索。

劉墉講到「愛」這個字,是在「受」字中間加個「心」。也可以說「愛」是「你接受我的一顆心」。但許多人要問,為什麼別人接受了我的一顆心,卻沒「歸還一顆心」呢?很簡單,因為你不懂愛。

有一句老話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。愛是「施予」,絕大部份表現在「付出」。人會因為付出愛,而愛得更多;卻不見得因為得到愛,而愛得更多。

劉墉建議,「要一個人愛另一個人、一隻寵物或一個物件,都不難。只要製造機會,使此人付出。」

這招真是厲害,千萬要記住。人要藉著「付出」才能學會「去愛」。難怪特別受寵的孩子對父母不孝順;為配偶付出一切的一方常被對方拋棄。因為當父母寵愛孩子、照顧得無微不至時,孩子沒有機會為父母付出,無法學到如何愛父母,也不認為父母需要被愛;當配偶忽視自己而為對方打理一切時,接受的一方便只看到自己的需要,沒有機會看到對方的需要,甚至認為對方一切都好,沒有問題,沒有需求;因此不必付出,時間一久,也無法繼續去愛對方了。

在健康的人際關係中,每個人都能愛自己,因此不會忽視自己的需要,也不害怕坦誠表達,更不會拒絕別人善意的幫助;每個人也能愛他人,因此會關心他人的需要,並能等到對的時間及場合,適當表達善意,並且尊重對方隱私與接受意願,給予適當幫助。

這讓我想起清朝的名臣及作家紀曉嵐。他寫奏摺時,常故意犯些小錯,讓乾隆皇有機會抓出修改,然後皇帝就更喜歡他的奏摺了。退休前我常常需要寫小組工作報告,並讓其他組審閱。當別人對我的報告提出建議時,除非是錯誤或惡意批評,我都會感激並欣然接受,因為我知道他們會因此更支持我的報告。有些人認為別人的建議就是指出自己的錯,很沒面子,希望別人最好不說;也有人認定別人是瞧不起自己,或故意找麻煩,於是使出渾身解數辯解或排斥別人建議;當然也有人不願表達意見,以免得罪人。這都是不瞭解讓別人「付出」的重要,而把「大好機會」轉變成「危機」了。

現代社會看重獨立,很多人平時習慣獨立,凡事靠自己,不喜歡麻煩別人。他們對自己的獨立有些得意和驕傲,有些甚至「害怕」麻煩別人,或接受別人的幫助。人與人的關係可以反映出人與天主的關係。他們雖祈禱,但可能並不真指望得到天主的幫助。他們也許會安慰自己:「天主太忙了,哪能注意到每個人!」或「這事太小了,別打擾天主吧!」耶穌曾告訴門徒會派聖神來護衛我們,教宗也提醒我們「沒有聖神陪伴,人不可能過基督徒生活。」各位基督徒,不要小看天主,不要怕天主忙不過來,求吧!更別拒絕天主,在生活中留些空間給天主聖神吧!

(加州喜瑞都來稿)



------------
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,作者:劉墉,出版者: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出版:2000年12月
x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加州古蹟修道院(Old Missions)之旅-序曲

獨特的小白花

關於科學和信仰